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男,出生于广东广州,祖籍江苏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1]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土木专家 [2] 。贝聿铭于20世纪30年代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曾获得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3]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 [3]

  • 中文名:贝聿铭
  • 外文名:Ieoh Ming Pei
  • 国    籍:美国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广东广州出
  • 生日期:1917年4月26日
  • 逝世日期:2019年5月16日
  • 祖籍:江苏苏州
  • 配    偶:卢爱玲(Ellien Loo)
  • 性    别:男
  •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 职    业:建筑设计师
  • 代表作品: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卢浮宫金字塔等
  • 主要成就:1979年获得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获得法国建筑学金奖、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

人物生平

早年的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于广州,他为苏州望族之后,在狮子林(苏州古典园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1927年,贝聿铭回到上海就读青年会中学 [4] ,高中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1935年,贝聿铭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学习,两周之后转到麻省理工学院(MIT),转专业改学工程。在此期间,1935年柯布西耶在MIT的演讲,被贝聿铭称为“中国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两天” [5] 。1939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NDRC)工作到1945年 [6] 。1944年,贝聿铭退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45年,贝聿铭留校受聘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7] 。1946年,贝聿铭的毕业作品是设计上海的博物馆。1948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从麻省理工大学毕业并任哈佛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从波士顿剑桥小镇(Cambridge)搬到大城市纽约 [5] 。同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任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7] 。1955年,贝聿铭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之后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贝聿铭筹建肯尼迪图书馆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1963年,费城莱斯大学颁赠贝聿铭“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贝聿铭在波士顿港口设计了约翰·肯尼迪图书馆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同年,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贝聿铭根据自己的一贯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寻找灵感,搜集素材,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成为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建筑。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但“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8] 。1980年,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贝聿铭翻修卢浮宫 [9] 。贝聿铭构思设计卢浮宫玻璃金字塔1990年,贝聿铭从事务所退休,退休后他在世界各地做了许多博物馆设计。(比如1997年落成的日本美秀美术馆、2006年完工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在故土苏州这片土地上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5]2008年,贝聿铭参与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 [10]2015年,贝聿铭在纽约曼哈顿住所内被一名家庭健康护理员袭击,之后贝聿铭被送到医院,在接受治疗后顺利出院 [11] 。2019年5月,贝聿铭被新华社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12]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在纽约曼哈顿一家医院逝世,享年102岁 [3][13-14] 。

主要成就

设计综述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作品,善于使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其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苏州博物馆新馆等。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一生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能哗众取宠,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和历史负责 [1] 。

建筑作品

年份建筑作品所在地
1949年港湾石油公司办公楼美国阿特兰大
1955年丹佛美国国家办公楼美国丹佛
1956年富兰克林国家银行/罗斯福广场购物中心美国明尼奥拉
1960年丹佛市希尔顿饭店美国丹佛
1963年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中国台中
1967年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科罗拉多
1971年海港大楼美国波士顿
1972年达拉斯市政厅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4年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特区
1977年汉考克大厦美国波士顿
1978年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美国印第安纳
1979年肯尼迪图书馆美国波士顿
1981年摩根大楼美国休斯敦
1982年香山饭店北京
1982年中银大厦中国香港
1985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美国波士顿
1989年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法国巴黎
1990年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德国柏林
1995年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中国北京
1996年美秀美术馆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8年摇滚音乐名人堂美国克利夫兰
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江苏苏州
2004年中国驻美大使馆美国华盛顿特区
2006年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2008年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塔尔多哈 [12]

获奖记录

学术荣誉
▪ 1997    法国建筑学院海外院士    (获奖)    ▪ 1993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名誉院士    (获奖)    ▪ 1984    法兰西艺术院外籍院士    (获奖)    ▪ 1979    罗德岛设计学院校长院士    (获奖)    ▪ 1978    美国艺术文学院首位建筑师背景的院长    (获奖)    ▪ 1975    美国艺术文学院终生院士    (获奖)    ▪ 1970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15]    (获奖)    ▪ 1951    惠尔赖特游学奖学金    (获奖)    ▪ 1940    麻省理工学院阿尔法罗池奖章    (获奖)    ▪ 1940    麻省理工学院游学奖学金    (获奖)    ▪ 1940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师学会奖章[12]    (获奖)    
建筑业奖项
▪ 2010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    (获奖)    ▪ 2009    英国RIBA皇家金质奖章    (获奖)    ▪ 2006    东方与西方奖    (获奖)    ▪ 2003    国家设计奖之终身成就奖    (获奖)    ▪ 2003    亨利·C·特纳奖    (获奖)    ▪ 2001    汤玛斯·杰佛逊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卓越成就奖章    (获奖)    ▪ 1999    文化桂冠奖    (获奖)    ▪ 1998    麦克杜威奖章    (获奖)    ▪ 1997    独立奖    (获奖)    ▪ 1996    贾桂琳·甘乃迪·欧纳西斯奖章    (获奖)    ▪ 1996    新世纪金玫瑰国际奖    (获奖)    ▪ 1994    中国建筑学会杰出成就金奖    (获奖)    ▪ 1994    艺术与文学类耶路撒冷奖    (获奖)    ▪ 1994    美国纽约州政府艺术奖    (获奖)    ▪ 1991    美国柯尔贝尔基金会卓越首奖    (获奖)    ▪ 1990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奖    (获奖)    ▪ 1989    日本高松宫殿下记念世界文化赏建筑终身成就奖    (获奖)    ▪ 1983    普利兹克奖[16]    (获奖)    ▪ 1981    美国纽约市艺术文化类市长荣誉奖    (获奖)    ▪ 1981    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荣誉金奖    (获奖)    ▪ 1981    法国建筑学院建筑学金奖[1]    (获奖)    ▪ 1979    美国艺术文学院建筑学金奖    (获奖)    ▪ 1979    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1]    (获奖)    ▪ 1978    埃尔希·德·沃尔夫奖    (获奖)    ▪ 1976    汤玛斯·杰佛逊记念奖章    (获奖)    ▪ 1970    金门奖    (获奖)    ▪ 1969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的国家荣誉奖[5]    (获奖)    ▪ 1963    美国建筑师学会纽约分会荣誉奖章    (获奖)    ▪ 1961    阿诺·布鲁纳奖[12]    (获奖)    
社会荣誉
▪ 2020    2019全球华侨华人年度人物[17]    (获奖)    ▪ 1993    美国乔治·布什总统自由勋章    (获奖)    ▪ 1993    军官勋位    (获奖)    ▪ 1988    法国密特朗总统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    (获奖)    ▪ 1988    美国雷根总统国家艺术勋章    (获奖)    ▪ 1984    法国政府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    (获奖)    

艺术特点

光线特点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光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玻璃钢材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巧用混凝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装饰融为一体,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作品中,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雕塑。贝还在埃佛森美术馆、达拉斯市政厅建筑中充分展示了混凝土适于悬挑的力学性能。几何构造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作出了成绩的话,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向人们表明,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18]

个人生活

贝聿铭于1917年4月26日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其父亲贝祖诒于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因此,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贝聿铭在圣保罗小学读书,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九三五年,贝聿铭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19] 。1928年,因工作调动,贝祖贻举家搬迁至上海。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香港中国银行负责人的邀请和父亲的建议下,贝聿铭决定重返故地,设计了香港国际金融大都会的摩天大楼 [16] 。贝聿铭亲生母亲是庄莲君,贝聿铭的祖父贝礼泰17岁就通过科举殿试,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朝廷命官 [20] 。贝聿铭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寓意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明礼中国。贝建中和贝礼中都是建筑师 [20] 。贝聿铭妻子Ellien Loo(常译作陆书华、卢爱玲、卢艾琳等)是系出名门的哈佛毕业生 [20] 。Ellien Loo的舅母的父亲唐绍仪,曾任中华民国总理。Ellien Loo中学就读美国卫斯理学院。1938年,两人在火车站偶遇之后开始恋爱。贝聿铭从宾夕法尼亚大学转往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后来Ellien Loo成为了贝聿铭终身伴侣 [20] 。

人物评价

贝聿铭为丰富中国新建筑发展道路方面做了重要贡献,为北京城市建设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中国工程院评)贝聿铭和其他知名美籍华人发起成立了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推动华人全面参与美国社会生活,并促进中美关系发展 [21] 。中国新闻网评)贝聿铭作为美籍华人,贝聿铭终身致力于促进中美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21] 。(中国驻美大使馆评)年逾九十的贝聿铭,证明了一个人也许可以实现年轻时的梦想,而仍保有割舍不断的根 [5] 。(卡特·怀斯曼评)

人物影响

晚年的贝聿铭先生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8] 。